2014年9月末的一天,底特律大都会国际机场。
入关的时候,几个五大三粗、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把我叫到了一边,抽检行李。
我为什么被抽检?这个问题我准备将来有空时写一篇文章。题目我都想好了,叫《说话之前动动脑子》。
检查行李之前,一个工作人员很礼貌地向我提出一个请求:“这边还有几个中国人,不懂英语。我们的翻译过一会儿才能到。你能否跟他们解释一下,让他们耐心等会儿?”
我一看,是几个老年人,在那里很无助,也很紧张。于是帮助他们翻译了。几个老人家脸色和缓了许多,微笑着说没问题。
10分钟以后,检查完毕。我一边收拾东西,工作人员一边跟我聊天儿。居然都聊到了”洋鬼子“这个词儿的用法,气氛和谐融洽。
我跟他们挥手道别,拿着行李赶去转机。刚走出去几步,其中一个工作人员就叫住我:“Sir!”
幸亏我包里没有任何违禁物品,否则心脏病都能让他给吓出来。
我很疑惑回头看着他。
他很不好意思,说:“是这样,我们的翻译这会儿赶不过来。你能不能跟他们几个说说。我们是例行检查,不会拿他们的东西,让他们不要紧张,配合一下?”他手指着的,还是刚才那几个老人家。
我答应了。过去把意思说明。老人家们连连点头,说没问题的。
我跟工作人员答复了,他们连声跟我说谢谢。
我走出去几步,又被叫住了。还好,这次是中文。回头一看,是其中一位大妈。
她说:“先生,您要是不着急的话,能否在这儿多待一会儿,帮我们翻译一下?”
我很想帮忙,可是我要转机,而且时间已经耽搁不少了,因而只能礼貌地拒绝了。
没能帮上忙,我心里也不好受。
其实双方需要的,并不是我这个人,而是个跨越语言障碍的翻译工具。如果沟通正常,海关人员例行公事,老人家们也通情达理很配合,本来早就可以完事儿了。
我不止一次地思考——科技如此日新月异地发展,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他们?
这种工具,终于出现了。
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了这款手机应用的推介文章,我立时眼前一亮。
你说一段中文,她立即帮你翻译成英文,而且直接说出来告诉外国人。对方回复,也直接说英语就好,然后她用中文答复给你。
这里之所以用“她”,是因为软件默认的声音是女声。
这款应用做了一个 。开始我没当回事儿。这年头儿吹牛的太多了。后来发现这段视频居然丝毫也没有夸张的成分。
我惊诧了。
应用推出不久,就被苹果应用商店新鲜App栏目置顶精品推荐。
应用作者直言不讳告诉大众“我们的产品还有很多缺点,例如耗电量比较大……”
大众的反应是一改往日的挑剔——没人理会这些提示,立即使用,用后赞不绝口,到处安利。
我也是这么干的。试用后立即发了朋友圈。
这款应用有什么特色,居然可以获得广大用户和苹果应用商店官方的一致青睐?
创作者深得乔布斯的创造理念精髓——好的产品未必需要创造出一项新技术。更多时候,把已有的技术更好地组合起来一样重要,甚至更重要。
应用中包含的技术,其实都不是什么新的东西。
语音识别,IBM在20年前就有了成熟产品,更为大众熟知的是苹果的Siri。讯飞语音也早已存在多年,借着罗永浩发布会的推广爆红。
文字翻译,Google深耕了多年,支持翻译的文本不限于中英两种文字。因此有人问我什么时候有西班牙语版本。我预测很快。因为技术上没有难度。
文字转换语音输出,就更不是问题了。几乎每一款手机都自带这种功能。因为现代操作系统设计时都要考虑特殊群体(例如盲人)的需求。
三种看起来并不会让人觉得惊艳的技术,综合起来就成了一款解决海量用户痛点的杀手级应用。
从前的翻译应用,往往是需要我们打字或者拍照输入信息,然后翻译成对方的文字。效率很低,而且对方如何回答?莫非还得把手机给对方,让他把一长串字儿打进去不成?
这款应用,采用语音输入和输出。当然,文字作为中间结果,也都自动转化生成了。
我尝试了日常会话的翻译。
然后兴奋地尝试了俗语的翻译。
之后,我播放了《纸牌屋》第三季的某一集,直接让它翻译音频。
从目前的测试结果来看,我很满意。
如果我的亲友英语不好,且最近有出国旅行计划,我会把这款应用推荐给他们。
世界很大,我们都想去看看。希望能有更多的好工具涌现,让科技帮助我们,使生活少一些障碍,多一些便利。
你还使用过哪些让自己眼前一亮的智能便利工具?欢迎留言分享,我们共同讨论。